鋪開一疊抗戰文獻,鄭光路立即興奮起來,捧在手上,滔滔不絕地講開了。9月1日下午,成都文史作家鄭光路給記者展示了他最新收集的資料,《川軍滕縣血戰前后》、《川軍戰績史料存要》、《川軍在前線》,都是1937到1945年前后的出版物,其中還有一本成都實驗小學的《抗敵歌謠》。
記者:8年抗戰中,四川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,這段歷史如何估量?
鄭光路:四川在抗戰中的價值可用“兩個三分之一,兩個五分之一”來總結:提供了全國糧食供應、財稅捐輸的兩個三分之一;350萬參戰官兵、64萬傷亡人數,都占了全國的五分之一。四川人民同全國同胞一起,以血肉之軀筑成了抗戰的長城。
2005年,我出版《川人大抗戰》之后,又開始了更深入調查、研究、整理。隨著調查的深入,使命感越來越強烈,親身參與抗戰的人現存留于世的越來越少,收集史料的難度也越來越大,很多歷史的細節要盡快搶救。這本書去年修訂再版為《四川大抗戰:被遺忘的抗戰史》,許多章節重寫,增補了大量的資料和圖片,在副標題上強化了“遺忘”這個詞。川人抗戰的歷史細節還需要更多的收集、整理,以告慰先烈,鼓舞后輩。
記者:許多歷史細節被大家忽略了?
鄭光路:歷史是由細節故事組成的,不能只是激情和口號。比如,這本《抗敵歌謠》,收集了孩子們傳唱的童謠,是當年成都實驗小學編輯的,充分印證了什么是全民抗戰。當然,在前線的川軍更令人震撼。比如我書中記錄的:日軍破城后,官兵們“不愿受暴敵殘殺,均以手榴彈自炸而死”,“臨難不茍,殺身成仁”與山河共存亡的矢志。
現在很少有人知道,抗戰中和抗戰結束后,成都的街頭曾立起7座雕塑,都是為紀念抗戰犧牲的川軍愛國將士而立,而現在只剩下今天在成都人民公園外側的無名英雄銅像。這些雕塑既是對川軍最好的紀念,又能體現當年成都雕塑和城市文化建設的軟實力,我建議成都可以選擇重建一些當年的雕塑,讓后輩對歷史有更直觀的認識,同時為城市文化添注文化內涵。